晏场镇农民夜校经验典型案例
一、背景意义
我镇根据省、市、区相关关规划标准,夜校建设将结合“四好村”创建活动,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,统筹整合村级学校、“一村一幼”教学点、民俗文化院坝、农家书屋、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,利用现有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设施,支持有条件的村配备高清电视机、LED显示屏等设备;按照每所“农民夜校”要有一个不少于 90 平方米的教学活动场地,一套运转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,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、一批开展文体活动的设施装备。同时要利用好“天府先锋”全媒体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,探索配套开办“网上夜校”“掌上夜校”“夜校微信群”,推动农民夜校延伸入户、覆盖到人。
二、推进措施
管理方面,贫困村“农民夜校”由第一书记为负责人,非贫困村“农民夜校”由村党支部书记为负责人。夜校日常工作从村级后备干部、优秀党员中挑选专人负责。在师资建设上从镇党委班子成员、技术专家、学校教师、致富能人、包村干部等人员中择优聘请专兼职教师,每所“农民夜校”配备有6名相对固定、素质较高的教师。镇党委书记、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、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。
我镇每所夜校平均每月开展集中学习2至3次,每次不少于2小时,每年对各村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。贫困村夜校对贫困群众开展针对性强的脱贫培训,确保了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能。
三、初步成效及工作启示
夜校的开办在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届一中、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、市、区党委政府的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,紧密结合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脱贫攻坚等阶段性重点工作,依托已建成的“农家书屋”等文化阵地,优化整合资源,广泛开展调研,做好规划设计,积极创新实践。为开展好农民夜校培训工作,我镇在实际工作中还注重了以下几方面。
一是上下联动抓好方案制订。我镇党委充分认识“农民夜校”建设的意义,组织力量深入各村认真调研“农民夜校”建设需求和相关情况;要求各村积极主动提需求,主动汇报村级现状,上下联动研究制定开办“农民夜校”的具体方案,明确责任分工,保证所开办的“农民夜校”内容精准、需求精准、效果明显。
二是资源整合。充分整合镇、村各级现代远程教育和村镇文化阵地,坚持利民便民的原则,以我镇各村村级阵地和农民群众聚居地、乡村示范点、乡村旅游区域为重点,合理组建农民夜校,实现镇、村夜校全覆盖。
三是设备保障和统筹教学。我镇合理设置教学机构和师资队伍,组建以包村干部和农技站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师资队伍;组建一支由村支书、主任等村干部为重要组织力量的骨干队伍;确定1名政治坚定、业务熟练、群众信服的党员具体负责“农民夜校”日常工作。统筹抓好农业、畜牧、林业等专用教材;发挥农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,为群众学习成果转化提供生产实践、技术保障;我镇各站所办与各“农民夜校”积极开展对口帮扶,科学安排教学计划。我镇每月安排固定的教学时间和镇、村机动教学时间,收集农民夜校意见,根据农民所需制定教学计划,安排教学内容,做到预先安排,定期更新。创新教学模式,根据农民所需,利用“大家访”平台实行送课进村入户,将教学课堂延伸到村组、田间地头。
四是开展经验总结和交流学习。夜校的开办拓展了我镇群众视野,提了我镇升农民整体素质,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。所以我镇将继续深入的、全面的总结经验,并开展经验交流,适时组织各村到开展“农民夜校”示范村现场观摩、、开展经验交流大会等多种形式,进一步做好夜校工作积累经验。
“农民夜校”的科学开办,必将有效迎合我镇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,积极推动我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大力助推我镇“乡村振兴”取得质的进步。
中共雅安雨城区晏场镇委员会
2018年3月13日